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委员会主办、今麦郎集团承办的"2015首届中国优质麦产业发展论坛"于6月10日在河北隆尧举行。会议就我国优质麦优势区域分布与特点、好麦与好面、优质麦与食品安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议提出了"好小麦,出好面",并对北方冬小麦区、北纬37°等优质小麦带等细分区域概念进行了研讨。
好麦出好面,制面企业急需打造产业正效应
在我国年度约11万亿元的食品工业产值中,以小麦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占重要比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杜荷指出,我国是小麦大国,但优质麦的缺口却很大,需要进口。说明我国的小麦生产与食品工业的需求之间,主要是结构矛盾。食品行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必须高度重视原料供应的安全和品质,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品质。比如乳品企业,经过沉痛教训后,现在也非常关注奶源供应链和自有奶源基地建设。而方便食品企业主动将经营视角前移到种植领域,前移到小麦品种和优质产区,主动关心和帮助小麦种植业的发展,并因此取得较好的产业链回报,是产业环节间的正效应。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食物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魏益民教授介绍了我国小麦种植加工情况。他认为,优质小麦的产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他曾主持完成了"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分析与研究"等课题,就是为了解决优质小麦从育种、区域规划、到产业政策制定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魏益民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在1.2亿吨至1.3亿吨之间小幅增长,但优质麦的种植和产量,有减少趋势。他认为,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在宜种区广泛种植,种植面积扩大不太容易。而且,我国小麦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基本持平,甚至略有盈余。而每年约200万吨的小麦进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因此,优化品种,扩大优质麦的种植面积比例,是当务之急。
据悉,小麦的优质化之路,主要靠优生和优育。所谓优生,即育种,让小麦品种更适合食品加工和现代消费的需要,包括形态、口感等;而优育,即选择更适宜的种植区域,充分利用优势土壤、气候等条件,生产更多的优质小麦。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粮食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康逸博士指出,我国小麦产区主要分为南方冬小麦区、北方冬小麦区、北方春小麦区。相比而言,北方冬小麦区兼有生长期长、每年只种一季等优势,因此,具有生产优质麦的区域优势。但北方冬小麦区区域相对狭窄,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和山东一部分。其中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广泛分布着黄河反复改道形成的冲积扇,土壤肥沃富饶。
会议还认为,建立优质麦生产加工的过程控制和全程可追溯体系,也有利于保证优质麦"从麦场到卖场"的优质保证。北京粮食科学研究院院长贾健斌还为优质麦--优质面粉--优质挂面、方便面、面食主食--销售--消费设计了完整的管控路径。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面制品时,通过其产品二维码,可以方便查阅到其最初的产品品种、产地、种植收获、加工等各种信息。
事实上,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也认识到了优质面对食品加工的重要意义。早在2005年,今麦郎就率先启动了"今麦郎优质麦工程",在地处北方冬小麦区的河北隆尧黑龙港流域等地发展了万余亩"今麦郎农业示范园",到2014年止,推广优质麦场已达百万亩,今麦郎为此安排了24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示范园区的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的小麦生产。今麦郎集团董事长范现国说,"我们今麦郎每年超过30亿包的方便面,主要就靠这百万亩的优质麦了。"
据悉,黑龙港流域地处华北平原,地处北纬37°的优质麦核心纬度区,地形是典型的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水质优良。示范园地处东部季风型、南湿带气候带亚温润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非常适宜优质小麦的生长。